东方网记者 卞英豪 蔡黄浩
3月2日报道: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建言国事,代言民意。连日来,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结合自身专长,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陆续形成提案和大会发言,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作准备。
今日(3月2日),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向东方网记者提前“剧透”了,他准备带到全国两会上的部分提案和建言内容。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应该怎么办?
对于在汪小帆委员而言,这一“灵魂拷问”正是他在全国两会期间关注的“大问题”。
“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我们的教育不能再简单回到从前。”汪小帆委员告诉东方网记者,疫情倒逼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线上教学等活动,在经过一定的“阵痛期”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模式或许将会是未来“破题”高等教育变革的关键。
“上海大学信息化系统现在每天日常采集的数据量,相当于学校图书馆藏书的数据总和。不夸张的说,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盖一座数字图书馆。”汪小帆委员以其实际工作为例,阐述了信息化对于高校管理效率提升的价值。
“以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因为防疫要求,要验证考生的健康码、行程码和核酸检测报告等。但我们校区的考生众多,如果人工逐项查验,势必效率低下,造成排长队等现象。”汪小帆委员告诉东方网记者,对此,上海大学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了相关流程,考生可在考试前上传相关健康码和行程码等信息,验证通过后,即可生成独特的上大“蓝码”。考生只需出示蓝码,即可入校考试。
高校数字化的实践也给汪小帆委员提供了不少生动的经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汪小帆委员将就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等内容提出相关的建议。
除此之外,关于更好推进大学校园进一步向社会公众开放也是汪小帆委员关注的议题之一。
此前,位于上海的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拆除围墙”,开放校园的尝试给予了汪小帆一定的借鉴。
“我们的老校长钱伟长上个世纪就提出要‘拆除四堵墙’,即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拆除各学院各专业之间的墙,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汪小帆委员表示,钱伟长先生一直致力于拆除“无形的墙”,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当下高校通过“拆墙”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应该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做好统筹规划,完善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机制,也可以积极探索模式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