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上海图书馆为读者持续开放线上服务。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从今日起至本月月底,几乎每晚都有线上文化分享活动,它们有的关注疫情防控下的心灵健康,有的从文学与艺术中吸取滋养,有的回溯建党百年历程,有的讲述上海本土故事……在这段不能走进图书馆的日子里,各位读者可以在上图官网、微信、新浪微博、抖音、头条、B站、阿基米德等平台继续享受上图的线上服务。

在“上图云讲座”这块,3月19日的“上图云讲座”请来翻译了《芬尼根的守灵》的复旦大学教授戴从容,她将通过细读《尤利西斯》第一章,分析《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他们在今天可以带给我们的启示。3月27日的“上图云讲座”邀请人文摄影旅行者、上海市艺术摄影协会理事杨永发,围绕乡愁,深思中国人的根与魂,与读者一同探寻:我们从什么地方出发,又将前往哪里?
“忆百课堂”也是上图线上讲座的一大亮点。3月21日的“忆百课堂”请来“红色起点”系列丛书《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一书的作者杨绣丽,由她讲述丁玲、王剑虹、钱希均、王一知、秦德君等这些伟大女性是如何怀着追求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走进石库门,走进平民女校,相继参加革命,迎来妇女解放的精彩故事。3月22日的“忆百课堂”则打开“红色起点”系列另一本书《铿锵序曲——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与读者一起走近创造了数个“第一” 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3月24日的“忆百课堂”请来作家管新生、管燕草父女,共同讲述中国工人阶级在1921年至2021年,一百年间与共产党同呼吸共患难的奋斗故事,展现不同时代里工人阶级的力量和命运。3月26日的“忆百课堂”品读解密档案,回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革命往事。
而在“云端话上海”栏目,3月26日的“云端话上海”由中国近代史学科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陈祖恩分享《洋泾浜北边:历史与风景》,引领大家透过陈旧砖石风景,发现最早进入上海的日本大商社,追寻清末中日文化交流的名所、领上海风气之先的西餐馆……3月27日的“云端话上海”邀请作家朱亚夫、建筑档案专家娄承浩分享他们所著的《上海绞圈房揭秘》,此书重在揭示上海绞圈房所蕴含的丰富中华文化。

据悉,3月18日晚的“疫情防控公益课堂”邀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童精神科医师、上海市心理学会心理应急服务管理工作委员会委员陈思路开展讲座,守护广大儿童在疫情时期的心理健康;3月19日晚的“疫情防控公益课堂”关注疫情下网络教学和在家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影响,由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专委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继堃带来讲述;3月20日晚的“疫情防控公益课堂”聚焦疫情时期网络视频教育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这三场活动由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谊主持。3月25日晚的“疫情防控公益课堂”是《别丧!不就是传染病》一书的线上分享会,该书译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赵一飞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肉眼不可见而又无处不在、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巨大微生物宇宙。3月27日晚的“疫情防控公益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王艳梅将围绕积极情绪的心理学理论和最新的实证研究成果,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人类瞬息万变的情绪的科学规律,引导人们形成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和谐共生的科学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