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漳州4月30日讯(本网记者 林永清 陈惠华 文/图)4月30日下午,首部诠释海峡两岸剪瓷雕技艺的大型图书集《一剪系两岸~闽台建筑剪瓷雕的艺术芳华》举行新书发布会。两岸文化专家汇聚一堂,探讨交流,共襄盛举。会上,《一剪系两岸》视频首映式也同步举行。

据悉,《一剪系两岸~闽台建筑剪瓷雕的艺术芳华》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00多码,文字近9万字,使用图片383幅,以闽南(漳州、金门为主)、台湾和粤东的传统建筑屋顶上的“剪瓷雕”艺术为切入点,探究解读闽台千百年来独特的屋顶营造文化,把传统建筑里闽台独有的美学之人文价值、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描述出来,主要介绍两岸传统建筑的屋顶造型、装饰手法、大戏瓷雕、工匠艺师、建筑美学等,它探究了人与传统古老技艺、与自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由此折射出屋顶艺术的人文价值,既有自然之美,更呈现了高贵的人文精神。

记者了解到,该书作者长期醉心于闽台民俗的记录和交流。1999年开始,他们行走于两岸,将镜头对准这些“屋顶上的艺术”。几年下来,共积累了数千张图片资料。他们精心编撰,形成这本《一剪系两岸》。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古民居堪称闽台建筑文化的精髓,集多种独特的风格于一身,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既是传统民居中的瑰宝,又是值得现代建筑设计借鉴的宝贵财富。通过《一剪系两岸》,我们可以触摸到闽南民间传统匠师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

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长汤源生认为,《一剪系两岸》主要以闽南(特别是以漳州、金门为主)、台湾和粤东为书写和切入范围,它从历史的跨度探究、解读了两岸千百年来独特的屋顶营造文化,从精神上探寻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通过《一剪系两岸》,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丰富精美的图片,还可以了解到与剪瓷雕相辅相成的各种构件,如燕尾翼、脊堵、垂脊、规壁、山花、假四垂……还可以看到一代一代名匠们的精湛技艺和他们对艺术人生的执着。”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施沛琳教授代表漳州与台湾专家学者,介绍了该书的编辑过程。施沛琳表示,自己从小在台湾长大,从小就看这些古建筑上的剪瓷雕长大,但只把它们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没有过多去研究,直到来到大陆,在漳州走街串巷过程中,也看到了古建筑上的剪瓷雕,加上自己在闽南师范大学开设了闽台民间美术课程,这才开始研究起闽台建筑剪瓷雕。她说,在该书的编辑过程中,她也常利用自己回台湾的时机,拍摄了不少台湾地区的瓷雕。她觉得,剪瓷雕非常明显地展示出了两岸的共同居住技艺,通过闽台建筑剪瓷雕可以看到两岸文化的共性,以及剪不断的渊源,“剪瓷雕里面也包含着各种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关于忠孝节义的,所以剪瓷雕也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在屋顶上,并告诉两岸子孙后代不要忘记这些文化。”

据了解,该书在书稿酝酿期间,就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中共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卫红亲自为该书取名。该书的出版对闽台传统文化的追根溯源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两岸同胞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