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新京报摊位前,市民看报。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市民翻阅《我为什么上大学——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9月17日,市民逛市集,参与现场活动。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9月17日,市民参与现场脱口秀活动。
9月16日,小朋友参与现场绘画活动。
9月18日,市民在现场咖啡区休息。
9月17日,郎园Station,市民挑选书籍。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2022年9月16日至9月18日,新京报书评周刊联合首创郎园,在郎园Station共同主办的图书市集成功重启。这场持续了三天的图书市集吸引了大量出版社、文化品牌与读者观众,为北京市的读者提供了文化交流与互动的空间。
迟到但并不缩水的图书市集
位于郎园Station中央车站的北京图书市集之前已经发过三次延期公告,从去年秋天开始,一直到今年秋天,不少读者手中预购的门票也已经搁置了一年。9月16日,这场姗姗来迟的北京图书市集终于成功开幕。虽然这三天北京天气炎热,市集又已经延期一年,但是这场奉献给北京文化(000802)爱好者的市集内容却丝毫没有缩水,读者的热情也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早在9月5日,相关出版文化摊主的征集已经结束,共有近200家出版社、书店与文化机构参与了北京图书市集的活动,其中还包括不少外地出版社,例如上海译文出版社等,也带着新出版的图书和文化创意产品来到市集上进行展出。
除此之外,北京图书市集还包括了20余场活动,包括特色沙龙、公益沙龙、脱口秀、作家练摊、图书漂流计划等等。新京报·书评周刊长期受到读者关注的特色栏目,如“悬疑之疑”、“周末读诗”、“女性学者系列访谈”等等,也特别邀请了作者与嘉宾,通过现场或在线视频的方式与读者交流分享。其他的沙龙活动还包括向读者普及科普写作的“跨界科普写作指南”,讲述中国传统妖怪文化的“怎样给妖怪上户口”,分享红楼梦相关研究的“终结钗黛之争”,以及讲述绘本故事的分享会等等。其中需要付费参与的活动沙龙,在开幕式之前线上门票已经售罄。在市集的三天时间里,每一场活动读者都意犹未尽,不仅通过文化活动的交流分享感受到了阅读与思考的魅力,在活动结束后依然积极参与互动提问、签名售书等环节。相关内容也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在文化交流方面,本次首创郎园与小红书进行了合作。成为了官方合作伙伴的小红书,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年轻文化读者群体中的影响力,为本来在小红书社区中就喜爱诗歌与文学创作的用户提供了一个沉浸式参与的机会。小红书在这次活动中推动了从线上到线下的转变,通过在小红书上搜索诗歌、再到北京图书市集寻找诗歌的方式,用充满乐趣的潮玩方式,进一步带领读者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尽管占地面积并不庞大,但在这三天时间里,从早到晚,进入北京图书市集的读者络绎不绝。市集中丰富的内容不仅没有辜负读者们整整一年的期待,反而令人目不暇接,吸引了大量当下青年参与阅读、享受阅读。新京报还特别邀请史航等嘉宾进行了直播活动,通过网络视频带领读者逛北京图书市集,让远方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书香北京的魅力。
一应俱全的图书内容
本次北京图书市集以严肃、青春、有质感的文化阅读为依托,同时保障文化机构参展的多样性与参展展品的质量。每个抵达郎园图书市集的读者,都能在这个市集上找到自己喜欢类型的书籍。
新京报·书评周刊在本次市集中展示了自己长期积累的文化口碑与文化判断力。自2003年成立至今,新京报·书评周刊已经以“公共立场、独立思想、专业品格、现实关怀”为宗旨,连续19年筛选优秀书籍向读者分享。本次市集,书评周刊特别设置了精心设计的拍照打卡板与背景墙,以及年度好书回顾特别展区,向读者展示书评周刊推荐书籍的品位与文化判断。另外还特别展示了往期专题报纸的封面与相关报道,吸引了大量读者驻足,已经关注过书评周刊的读者再次在现场捕捉到了勾起阅读回忆与共鸣的文章,而第一次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新读者则被激发出了关注文化动态与阅读体验的浓烈兴趣。
其他出版社及文化机构也推出了具有象征与代表性的书籍。主打悬疑推理的新星出版社带来了自己新出版的推理小说,联合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了“悬疑之疑”推理小说展区,让喜欢推理小说类型的读者得以集中关注。后浪则带来了自己所有的子品牌,包括以漫画和图像小说为主的后浪漫,以童书绘本为主的浪花朵朵,以优质文学为主的后浪文学等等,让不同年龄段、不同爱好的读者现场选择。在书市园区外,还有超过1000本珍贵版本的外版艺术书展,喜欢艺术的读者可以在这个艺术书展中畅游,近距离感受人类艺术的魅力。果壳联合17家出版社共同发起的“果壳好奇心书单”,吸引了很多亲子参与,帮助小孩子们获取课本之外的科普知识,也为很多家长提供了幼儿教育的新思路。
北京图书市集还成功融合了北京文化与当下青年潮流,现场售卖北京文学相关杂志的摊铺也非常受读者欢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摊位通过精致的装帧吸引年轻人关注本土文化。参与市集的精酿摊位和咖啡摊位,为读者的休息和交流提供了空间。“陌生人故事扭蛋机”让喜爱阅读的年轻人不再局限于孤独的生活。这场图书市集成功地响应了全民阅读的号召,推进了“书香北京”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严肃的阅读、潮流的体验、延伸的思考、传统的特色,如此立体全面的体验让参与市集的读者流连忘返。在这三天的时间里,绵延的北京图书市集摊位,成为北京文化中一抹斑斓靓丽的色彩。
新京报记者 宫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