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11日报道(文/凡帅帅 董亚雷)“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书,近期就要出版了,要上书展!”日前,巴格达伊玛目贾法尔·萨迪克大学政治学教授阿基勒·鲁巴伊自豪地对《参考消息》记者说。
鲁巴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早已在伊拉克打开“机会之窗”。他表示:“20年前,伊拉克知识分子或读者对中国知之甚少,而今大不一样……阿拉伯人开始进口、印刷并认真阅读一些与中国有关的书籍。”
在鲁巴伊常去的巴格达穆塔纳比大街,随处可见书摊和书店。那里人来人往,常见男女老少在书摊前蹲下翻书的身影,文化气息弥漫整条街道。
记者走进一家名为“阿德南”的书店,看到两旁书架上摆了密密麻麻的各色书籍,在书架前小展台的显眼位置放着几本“与众不同”、薄厚不一的书,封面上阿文书名下的中文让人倍感亲切:《“一带一路”经济读本》《丝绸之路》《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大国责任》等。
店员告诉记者,这几种书都是中国学者写的,店里一个月卖了100多本。因为销量不错,店老板还打算去国外购进一些类似的书。记者经翻阅得知,《“一带一路”经济读本》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陈甬军,阿文版的出版商是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出版公司,书内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内容、意义及一些具体案例等。
不远处,另一家名为“哈那什”的书店里也摆了一批以“一带一路”或中国其他方面为主题的书。店面不大,书架上的书几乎挤满了墙。当记者询问与中国有关的书时,店老板哈立德·侯赛因颇为熟练地从成列的图书中抽出几本给我们。
“近些年,这里的学者、学生都开始关注伊中关系和‘一带一路’倡议,一批研究这一倡议及其影响、项目和效益的书籍流传开来。”侯赛因告诉记者,当地人对中国书籍的需求正在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开始撰写讨论中国经济、文化与“一带一路”的论文。
中伊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伊拉克是最早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阿拉伯国家之一,两国2015年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双方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一大批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达成意向或顺利落地,架起一座座民心相通之桥。今年1月至10月,中伊双边贸易额近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3.2%。
巴格达穆斯坦西里亚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教授穆罕默德·贾米勒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伊拉克与中国接触越深,越想了解更多,尤其是中国经济成就及其背后的原因。他说,在伊拉克,中国元素日益凸显,“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对中国有浓厚兴趣”。
贾米勒表示,这种兴趣早已在伊拉克学术界尤其是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生根发芽。“我和同事曾找过几十本关注中国历史、中国在阿拉伯地区作用的书籍。显然,我们学者在研究、讨论和交流上需要与中国有关的文献……一些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讨会也开始对中国以及伊中关系、阿中关系感兴趣。”
“一带一路”倡议的纽带,让同样璀璨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两河文明在新的时空下,演绎相遇相知的动人故事。
追求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倡议,让饱受霸权、战乱和域外干涉之苦的伊拉克人民感受到温情。鲁巴伊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倡议除了给伊拉克带来经济机遇之外,更允许不同文明,包括中国、其他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等不同文明的交融,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反对霸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然能激起伊拉克读者阅读中国书籍、向东方求知的欲望。

“我们建议中国作家出更多(阿文版)书籍,以促进文明交流。”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