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雨佳(广西大学)
“你家孩子的旧书,能不能送我?”贵州贵阳的出租车司机余太湖,10年来用向乘客募捐的图书,建起100个山村学校图书室。(12月12日 《人民日报》)
“公益”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共情,也有不愿看同伴遭受痛苦的心理动机。如人们看到公交车上颤颤巍巍的老人会让个座,看到陌生人的求助视频也会顺手捐点钱。这样的一念善意,一点善举,让社会环境更温馨美好,但在更多更大的方面,社会大众的力量却不能很好地聚集并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公益的“引路人”就如同一块磁铁,将善良、热心、有帮助他人意愿的人源源不断的吸引至身边;并将点滴善行汇聚成涓涓细流,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们。
余太湖是一名普通的“的哥”,也是一名公益“引路人”。10年来,他用募集的书籍,建立起100个山村学校图书自习室。一家一家地讨、三本五本地凑、开车五公里去取十几本书……为了“讨书”,他在上下学高峰期有意多跑学校周围的路段,因为向学生家长“讨书”的成功率较高;为了“讨书”,他尽力与乘客多聊几句“套近乎”,让乘客更信任他、了解他的用意;为了“讨书”,他曾遭受过数不清的白眼与谩骂,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也许是自己淋过雨,便想为他人撑把伞”,身处出租车小小的一隅空间中为养家糊口忙碌,心却一直挂念着荒僻山村里求知若渴的孩子们。他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不平凡的事,他用爱、用不间断的努力和坚持,吸引着同样充满爱心的人们捐出一份力,点亮了偏僻山野里孩子们的梦想。
余太湖“超凡”能量的背后,是许许多多愿意一起守护山村孩子求知梦的热心群众。公益的“公”,既是受者也是主体。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公益需要更多像余太湖一样的“引路人”将星星之火汇聚成火把,照亮黑暗中的人前行的道路。余太湖曾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位乘客发动他的朋友,让余太湖一下得了两百多本书。可见“引路人”也能“人传人”,被“引路人”发动的人再发动其他人,让善意与善行传播蔓延,绵绵不绝,发散扩大。在社会难点与痛点方面,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如果没有余太湖,一些家庭也会通过其他渠道捐献旧书,但更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自己的闲置物品还能打开一群孩子接触世界的新通道,或者缺乏时间和精力经过各种程序去捐献图书。“引路人”的作用就在于此,他们在被帮助者和帮助者之间搭建桥梁,并通过个人魅力或口才起到号召作用,让公众的善行有明确的目标和便捷的行善渠道,避免行善者因目标模糊或程序繁琐而产生抵触心理。
《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指出,“公益数字化”成为年度热点,公益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更加紧密,数字化技术得到提升,极大扩展了慈善项目的范围和慈善文化传播的广度。目前,一些app也在公益方面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如美团的“美团公益”,支付宝的“支付宝公益”“益起捐”“蚂蚁森林公益林”等,通过互联网渠道,利用移动支付等手段,将小力汇聚成大力,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公益需要更多“引路人”,需要更多人像余太湖这样关注困难群体,用爱、用不间断的坚持搭建起桥梁,让公众的善意善行更好地抵达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