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去餐厅吃饭的时候,总会碰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菜名,比如说“蚂蚁上树”,“叫化鸡”等等。那么有的好奇宝宝就会开始问父母,为什么要叫这些名字呀?
小萍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奇宝宝,这天晚上跟爸妈一起出来吃生日餐的时候,点了不少特色菜。因为平时下馆子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小萍都是歪着头看菜单上看起来奇奇怪怪的名字,小小的眼睛里充满了困惑。
当妈妈跟小萍说这是“蚂蚁上树“时,小萍吓得躲到妈妈身边说害怕,不想要吃蚂蚁。妈妈都被这模样逗笑了,并跟小萍解释了起来,其实这道菜属于重庆菜,还有历史渊源。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笔下的一名人物,窦娥,在做童养媳的时候因为家里的肉不够,就突发奇想做了炒粉丝。婆婆看到了上面的肉沫还以为是蚂蚁呢,就以此为名了。小萍一听恍然大悟,也就不害怕了,还吵着要听其他的菜名呢。
有时候当我们把亲子阅读的眼界放的更宽一些时,就能发现,阅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在生活中的很多小细节,日常活动中都可以。
如果孩子平时并没有阅读习惯,那么父母们就可以从类似于菜名这样的方式入手,让孩子对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引发他对其他阅读内容的兴趣,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学会自主探索那些趣味知识。
餐桌成“亲子图书馆”,花式阅读让孩子爱上读书
- “菜读”
过桥米线
米线其实是宝宝比较爱吃的面食,口感也非常的不错。传说是一位秀才,平时的时候喜欢去湖中间的亭子看书。他的妻子就会给他按时的送饭,因为看书太入迷、所以经常等他从书中出来,抬头饭菜就已经凉了。聪明的妻子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开始用砂锅+鸡汤来做,就算过了一两个时辰,秀才吃起来也还是温热的。过桥米线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叫花鸡
这个故事其实还蛮多人熟知的,我们平时称乞丐为叫花子,这个故事也是关于一个乞丐的故事。一天有个乞丐得到了一只鸡,但是平时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他,自然是没有煮鸡的工具。为了不浪费,杀了鸡之后,他就在鸡外面裹了一层厚厚的泥。然后把“包装”之后的鸡刚在柴火上烤,烤的差不多了,再拿下来扒掉那些泥,路过的文人钱牧斋知道了这个做法之后,又加以改进,于是有了后来口味更好的叫花鸡。
区区的几个菜名就有这么多的故事,都不用担心孩子故事听不够了,孩子一定更喜欢这种方式的“阅读”。
2、“旅读”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也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
我国是拥有五5千年文化的历史古国,有不少旅游景点是遗址。带着孩子去这些地方仿佛也能感受到当时的那些气息,在景点附近,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知识科普。
除了文化古迹之外,旅行的过程中孩子也可以学到不少生活技巧呢,比如交通的搭乘,社会秩序的规则。比起从书上看,旅行可以帮助孩子把知识和实践绑定到一起,记忆更加的深刻。
3、“友读”
很多时候“奇闻趣事”也算是一个知识面,在人际交往时,我们都少不了沟通。我们鼓励孩子们去和不同类型的人接触沟通时,他们也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有时候还能从他们口中听到自己闻所未闻的故事。广泛交友固然是好的,不过我们也有义务要教导孩子提防坏人。
枕边育儿寄语:
每个人都像是一本“书”,不同的人“书”的内容会不同,每个人会教给我们的东西也不同。友读和旅读,菜读都是一本本“厚书”,即便是对实体书不感兴趣的孩子,也能从这三个方面学到不少知识呢。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