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林翎?通讯员 高薇
凡拜谒过南京中山陵的人,一定记得祭堂中那尊孙中山先生雕像。它由法国雕塑大师保罗·朗多夫斯基(Paul?Landowski)历时约两年完成。日前,中山纪念图书馆获赠一尊以该雕像小尺寸石膏像为原型,由朗多夫斯基后人授权、法国Susse艺术工坊铸造的铜像。11月4日,该铜像在中山纪念图书馆完成安装,今后读者可在馆内近距离欣赏大师之作。
雕像高90厘米宽36.7厘米
在中山纪念图书馆看到,该雕像高90厘米(其中上坐高60厘米,基座部分高30厘米),宽36.7厘米,厚41.8厘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身着长袍马褂,正襟危坐的孙中山先生,他膝上还摊开着一部长卷。下半部分底座上是六幅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精美浮雕:正面“赤子之心”,描述先生早年行医的情景;背面“国会授印”,描述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被授予印信;左一“出国宣传”,描述先生登船赴国外游说演讲前与陈少白握手告别;左二“商讨革命”,描述先生与六名革命志士商讨同盟会纲领;右一“讨袁护国”,描述先生商讨号召讨伐袁世凯保护共和国;右二“振聋发聩”,描述先生向群众宣传革命。雕像大气精美,将孙中山先生的形态和神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尊铜像以收藏于法国‘M-30三十年代博物馆’的朗多夫斯基所创作的小尺寸石膏像为原型铸造而成,铜像右侧前有‘P.Landowski’,以及作品版号‘1/8’,右侧下方底座标有‘Paris Susse’,并盖有法国Susse艺术工坊公章。它的造型及细部与南京中山陵孙中山雕像完全一致,是目前全球唯一的朗多夫斯基所作的小尺寸完整版孙中山铜像。”雕像的持有人、中山收藏家黄定中介绍说,该作品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朗多夫斯基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可以和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救世主耶稣雕像以及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附近广场的《纪念法军将士的荣耀》相提并论。
据介绍,1925年孙先生逝世后,国民党丧事筹备委员会曾向全球征集雕像方案长达一年之久,均未遇到合意之作。后来,陵墓设计图案评审顾问、曾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留学的雕塑家李金发向委员会推荐了他的师长、法国雕塑大师保罗·朗多夫斯基。1928年,朗多夫斯基开始雕像创作。其间,孙科多次携父亲孙中山的生活纪录片和照片前往巴黎协助创作。朗多夫斯基对作品倾注大量心血,不断修改稿样。每完成一个阶段都会将照片寄往中国征求意见。1930年,朗多夫斯基将一件造型与大理石版雕像一样而体积较小的石膏模型寄往中国。然而,该模型在运输途中损坏,于是他再利用法国的石膏模在Alexis Rudier铸造工厂铸造了雕像的上半部分,并重新寄往中国(此作品现存于上海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石膏像得到各方认可,终于定稿。在石膏像的基础上,朗多夫斯基精心雕琢,历时数月完成大理石雕像。该雕像高4.6米,全部采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成。时至今日,该雕像仍被认为是孙中山先生雕像中最具精神气质的一尊。
法国拍下历时一年多运回祖国
朗多夫斯基出色地完成雕塑工作,但他一生都未到过中国,更未见过孙中山先生。1994年10月,他的女儿弗朗索瓦·朗多夫斯基-凯莱(Fran?oise Landowski-Caillet)女士专程到中山陵瞻仰,并向陵园捐赠了朗多夫斯基雕塑孙中山先生坐像时留下的历史照片,实现了“代父访中”的夙愿。
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朗多夫斯基的后人一致决定,授权给Susse艺术工坊来铸造一件完整的孙中山先生铜像。该铜像以小型石膏像为原型铸造,版号为1/8。
“朗多夫斯基后人透露,目前还没有制作其他铜像的计划。”黄定中回忆,2018年5月,1/8铜像出现在法国Avray市的一场小型拍卖会上,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尊敬和对家乡的热爱,他第一时间将他拍下。“其实我当时也不知道这个雕塑的价值,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收藏高古器物,但后来查阅资料才发现这个作品拍得值,因为他是大师作品,拍回来自己可以学习,还可以给其他喜爱艺术的人学习。”
2018年7月,拍下雕像后他们立即着手办理各类报关、保险、运输手续,计划将其运送回国。从法国到香港,再从北京入关转运到中山,这尊铜像在海外漂泊了约一年,终于回到家乡。“拍下雕塑费用不算太高,但各种税费和运费等却花了40多万元,但我们还是觉得值。”黄定中说,按计划铜像要捐赠给中山市政府属下相关文教机构,恰逢中山纪念图书馆11月12日开放,于是决定将其捐赠给图书馆供大家参观瞻仰,希望我们的后人在看到铜像后,能了解中山先生,学习他的精神。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杨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