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馆”当是学校图书馆的本色
殷建光
在浙江鄞州高级中学,学校的王校长有个梦想:把图书馆办成“读书馆”。(2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何谓“读书馆”呢?无墙、无门、无岗。10万册图书统统躺在完全开放的书架上,在没有任何监控设施的宽松环境里,任由师生自助借阅。学生来去自由了,读书的自然多了,“读书馆”站起来了,书的价值发挥效益了,学校的书香氛围浓厚了。
或许,有人担心,难道不怕学生偷书吗?这位校长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偷书,是因为受教育不够,多看书就是多受教育,受教育多了,反省的机会就多了,人的境界就上层次,就算是真的曾偷偷拿过书,也会悄悄放回书架。”如此信任学生,相信书的价值,难能可贵;二是,“我打算一年丢30万元的书,要不,这30万元也得发了工资啊。我把这没有发下去的30万元工资换成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多值啊”。这种“精心算计”,彰显教育家本色。
事实如何呢?一年过去,年终盘点的时候,原来的10万册书变成106000册。孩子们说,学校越是信任我们,我们就越是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我们习惯了把自己买的书看完后也放到学校的书架上,让它去流动。这就是“读书馆”的魅力,不但让学生自由读书了,而且,丰富了学校资源,提高了学生素养,打造了一个良性循环。读书馆成功了。
学校是读书的地方,是阅读的地方。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读书梦”,都愿意自由读自己喜爱的书。但是,现实中,我们许多学校的图书馆不敢开放,害怕开放,把图书馆当成了学校的摆设,炫耀的资本,这是在是背离了学校图书馆的宗旨。图书馆的书不能让学生自由读,还叫什么图书馆呢?图书馆不能成为死书馆,图书馆应该成为读书馆。
“读书馆”成功教育案例给我们重要的启迪:学校教育不能“怕”,学校教育要始终以“教育”为灵魂。校长不怕丢书,用爱心去理解学生,始终围绕图书馆的教育价值来思考问题,结果成功了。学校图书馆如此,其他教育工作莫不如此。怕,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背离教育思考,学校永远没有起色。期盼更多的学校图书馆成为“读书馆”,因为,这才是学校图书馆的本色。期盼更多的学校校长走出“怕”的死胡同,用“教育”思考学校工作。
编辑:钱江